您好,欢迎来到云南省沪滇合作促进会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0871-68351319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建言献策

会员活动心得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云南省沪滇合作促进会     时间:2017-05-03     浏览:1533

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有活力和最具创新能力的经营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辐射,龙头企业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是指沪滇8个重点扶贫协作州市(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迪庆州、大理州、楚雄州、文山州、红河州和普洱市)和4个面上扶贫协作市(即丽江市、曲靖市、临沧市、保山市)。近年来,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本调研报告旨在为政府部门实施产业扶贫、助力沪滇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参考。

一、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格局

(一)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截至2016年11月,云南省共有26户经农业部(2016年)第七次监测合格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不合格淘汰2户,递补2户),占全国总数1131户的2.3%。其中,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共有15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橡胶1户、茶叶4户、咖啡2户、畜牧3户、果蔬2户、生物药2户、蚕桑1户,基本彰显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占全省总数的57.7%。

除红河州、迪庆州外,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均拥有1户以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大理州4户(畜牧类2户、果蔬类1户、茶叶类1户),西双版纳州2户(橡胶类1户、茶叶类1户),临沧市2户(茶叶类2户),德宏州(咖啡类)、楚雄州(果蔬类)、文山州(生物药类)、普洱市(咖啡类)、丽江市(畜牧类)、曲靖市(生物药类)和保山市(蚕桑类)各1户(见表1)。这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1: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15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分布

州市

户数(个)

企业名称

德宏州

1

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西双版纳州

2

西双版纳新高深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迪庆州

 

大理州

4

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

楚雄州

1

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文山州

1

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红河州

 

普洱市

1

云南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丽江市

1

丽江三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曲靖市

1

曲靖博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临沧市

2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龙润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保山市

1

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

总计

15

 

(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早在2011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随着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云南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截至2015年末,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79户,全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67亿元。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7户(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6户),实现销售收入1250亿元,占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63.5%,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领军示范企业。

截至2015年末,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643户,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18户、5-10亿元以上28户、1-5亿元以上212户,带动农户950多万户次,带动基地农户增收145亿元。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分布为:粮油产业67户、畜牧产业141户、渔产业9户、果蔬产业221户、茶叶产业66户、薯类产业20户、生物药产业59户、蔗糖产业11户、花卉产业25户、木本油料产业14户、橡胶产业12户、林产业16户、咖啡产业15户、蚕桑产业11户、其他产业10 户。

“十二五”期间,云南全省共认定五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448户,淘汰61户,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97户。此外,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3.7万多个,合作社注册资金550亿元,农民成员68.87万户,创建国家、省、州市三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810个。

截至2016年11月,云南省分11批共认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49家(监测不合格淘汰40户),现有重点龙头企业809户。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共有591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不合格淘汰24户),现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67户,约占全省总数的70%,主要涉及粮油、薯类、蔗糖、茶叶、咖啡、畜牧、果蔬、生物药、橡胶等优势产业,基本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户+公司+基地+标准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样化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见表2)

2: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分布及数量

州市

截至2013年户数

2014年

认定户数

2015年

认定户数

淘汰

户数

实际

户数

 2016年新认定户数

总计

户数

保山市

39

6

6

2

49

10

59

西双版纳州

13

3

4

2

18

4

22

迪庆州

11

1

2

-

14

1

15

临沧市

26

4

6

1

35

6

41

曲靖市

64

8

9

6

75

12

87

文山州

32

5

6

2

41

5

46

红河州

43

5

8

1

55

8

63

普洱市

27

5

6

1

37

6

43

丽江市

24

4

4

2

30

6

36

楚雄州

39

7

8

3

51

13

64

大理州

43

5

8

2

54

9

63

德宏州

19

3

5

2

25

3

28

总计

380

56

72

24

484

83

567

2016年2月,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落实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划到2020年,全省培育省级农业小巨人100户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00户以上,合作社6万个以上,家庭农场2万个以上,农村实用人才150万人以上,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以上。

二、沪滇“8+4”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一)8个重点扶贫协作州市

1.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截至2015年末,文山州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9户(国家级1户、省级41户、州级99户),实现销售总收入121.8亿元,带动农户52.8万户。全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6户;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148亿元。全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72家,创建州级以上示范社16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社112家、州级示范社95家;已培育家庭农场62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食品认证6个,获得地理标识认证3个,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5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9个。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加工三七系列药品为主,集三七GAP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工贸制药企业,公司下辖8个独资、合资、控股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公司基本构建了“产品研发基地、三七GAP种植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产品生产基地、物流仓储基地”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物资配套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三七产业链。公司先后共获得国家药品批文73个、功能性保健食品批文2个、食品批文1个;2003年11月,特安呐万亩三七GAP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GAP认证,成为云南省首批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和GAP认证的企业之一。自2001年公司进入三七药物产业园区以来,先后投资5.3亿元,建成了国内最大、设施最齐全的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和现代化的厂房,形成年生产力可达100亿元的生产规模。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有血塞通片、七生力片、七生静片、三七胶囊、丹参益心胶囊、调经养颜胶囊、三七伤药片、七叶神安片、田七花叶颗粒、灯盏花素片、黄藤素片以及国家级保健食品三七力康片和唐恉康胶囊等,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重点龙头扶贫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云南省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百强私营企业”“云南省十户重点扶持制药企业”和“文山州十强企业”等。

2.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

近年来,红河州以做特、做优、做强为宗旨,通过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优化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效益、增收入上下功夫,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全州农业龙头企业呈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州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户(后经农业部2016年第七次监测不合格淘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5户、州级185户;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户、1亿元以上企业18户,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151户。全州累计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866个,新增州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4个,入社(会)农户28万余户。2016年上半年,全州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销售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农产品加工产值38.6亿元。

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红河州将进一步加快培育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经营主体数量增多、规模壮大、经营能力提升、带动能力增强。计划到2020年,全州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30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5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州级以上农业“小巨人”10户;州级以上精品农业庄园30个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业企业180户、1亿元以上25户、5亿元以上5户、10亿元以上6户,50亿元以上4户,培育3户以上企业上市。每个主导产品至少有1户领军企业带动,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50%以上。

3.迪庆藏族自治州

近年来,迪庆州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全州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贡献增大的良好发展趋势。截至2016年末,迪庆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8户(2016年新认定10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6亿元,农业龙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9亿元,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7.37亿元。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348个,会员总数4.6万人;建成精品农业庄园和标准化农业示范园2个,累计完成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50个,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2个。全州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民达1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7.5%。仅2015年,全州收购农产品资金达10亿元,农牧民在农业龙头企业中从业人员有5000多人。但总体而言,全州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全州农业龙头企业已创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云南省著名商标;全州有13个农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产品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证、9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有5个企业的6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

4.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立足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走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热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截至2016年11月,全州农业龙头企业达99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即西双版纳新高深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橡胶)、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8户。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3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8.8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80个,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总值4.32亿元。全州累计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品牌40多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30多个。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西双版纳新高深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天然橡胶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是一家以生产天然橡胶为核心,致力于天然橡胶种植、加工、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高科技型天然橡胶生产企业,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上市公司,也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民营天然橡胶企业的“领头羊”。截至2014年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15.5亿元,净利润1800多万元,拥有总资产达8亿元,净资产1.89亿元。公司拥有德宏高深、耿马高深、昆明新高深、海南高深4家全资子公司和嵩明高深1家控股子公司。目前,公司正积极整合各条业务线,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天然橡胶种植、加工与深加工、销售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公司拥有遍布全国的60家客户,覆盖了国内轮胎销售规模前20名的生产企业。作为全国天然橡胶产业最大的民营企业,公司曾连续四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排名云南省非公经济百强企业第1位、第5位、第5位、第6位。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40年的勐海茶厂,现已发展成为集原料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茶叶生产企业。截至2015年底,公司实现总产值18.2亿元、固定资产3.14亿元、销售收入5.4亿元、企业纳税金额2.17亿元。公司以“科技普洱”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发展成为全国普洱茶行业龙头企业。按照名优茶种植加工标准,公司不断加大对基地初加工厂的技改造力度,改进加工工艺水平、提高生产水平,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2005年在全省茶叶行业中率先获得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2008年通过ISO9001/HACCP认证,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位授予“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2014年公司获得云南省政府颁发的“省政府质量奖”。近年来,公司走“政府扶持+公司+基地+农户”的茶叶原料基地建设路线,通过提供技术指导,签订购销合同,订单农业等方式,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带动茶农增收,并帮助茶农搞好中低产茶园改造,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形成了较稳定的原料收购基地。公司已先后获得“云南省创新型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及“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5.大理白族自治州

截至2015年底,全州累计认定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1户,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户、省级龙头企业54户、州级103户,实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4.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28.4亿元;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5户、千万元以上企业有111户。与此同时,全州培育认定省、州级现代农业庄园29个。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拥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744个,经12县市农业部门认定并从事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687个。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9个,共创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名牌4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9个,云南名牌农产品达39个。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是新希望集团在云南投资的最大乳品企业,公司前身为洱源县邓川奶粉厂,始建于1959年。现公司总资产达3亿元,年加工能力20万吨,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集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为一体,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乳品企业,也是国内乳品企业中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公司先后被国家认定和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国家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志产品企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优秀乳制品企业、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认可企业。主商标“蝶泉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云南省著名商标”,是云南省第6个、大理州第1个“中国驰名商标”。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条乳品加工生产线,日处理鲜牛奶能力达到800吨。产品包括液态奶、奶粉共80多个品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蝶泉”商标已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注册,奶粉出口一直是蝶泉乳业的优势,多年来出口量位居全国乳业本土第一。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是2003年在大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药园区建成投产的大型乳品生产企业。公司一厂于2003年在大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投产,全套引进瑞典利乐乳品生产线,厂区占地50亩、日处理鲜奶能力300吨;二厂于2013年在大理经济开发区建成投产,整套引进美国SPX乳品生产线,占地80亩、日处理鲜奶能力340吨。公司自主研发生产“欧亚”系列乳制品50多个品种,全面覆盖云南市场,在广西、贵州、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奶粉出口至东南亚各国。现公司建成大型机械化挤奶站41座,自营与合作的规模养殖场达11个,欧亚风景牧场被认定为国家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奶牛饲养、原料奶收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关键点的信息记录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和有效信息控制。公司相继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等60多项称号;“欧亚”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欧亚产品被评为云南名牌产品。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创建于1941年的康藏茶厂,是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8项国家级标准的制茶企业,近年年均产量达5000多吨,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有750多家连锁专卖店,产品出口南亚、东南亚、欧盟等地国家和港台澳地区,是云南唯一的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2007年,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目前公司产品包括紧压茶、绿茶、特种茶、袋泡茶共四大类,近200个品种。“松鹤(图)”商标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四次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其“下关”牌商标2009年、2012年连续两次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3月,下关沱茶入选第二批“中华老字号”;2011年5月,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3年以来,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全国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QS认证)。2015年,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荣登“云南省工业质量标杆十强企业”的榜单。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是一家集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电子商务和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是商务部、财政部“南菜北运”的试点企业之一。公司主营AD脱水蔬菜和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欧美、日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云菜”专销区设有专门经销店。2015年,公司资产总额3.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达6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2015年,在中国蔬菜流通协会首届中国蔬菜品牌大会上,公司获得“2015中国蔬菜百强品牌”“2015中国蔬菜流通先进单位”两项殊荣。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公司按照“落实一个制度,建立三个机制”模式,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脱贫增收。公司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1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累计流转土地250亩,实现户均每年创收2000元左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对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仅圣龙现代农业庄园辐射带动2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特色蔬菜340多亩,户均每年增收6800元。公司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近转变为产业工人,增加务工收入。2015年通过就业帮助,带动10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人就业,人均每年增收3万多元,带动1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同时,针对挂钩村小庄子开发就业岗位18个,带动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3万元,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帮扶效果。

6.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近年来,德宏州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培育,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州拥有国家、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96户,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25户、州级70户。全州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62个,14个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立项扶持。“十二五”期间,全州有23家企业获“三品一标”证书,有7家获无公害食品认证、13家获绿色食品认证、2家获有机食品认证,“回龙茶”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截至2015年,全州中国驰名商标2件(后谷、迪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德宏水牛、德宏咖啡、梁河葫芦丝、德宏香软米、回龙茶);共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58件。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其咖啡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40%,已形成咖啡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及贸易的一体化运营,是国内唯一一家涉足咖啡全产业链业务的企业、国内咖啡行业最大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结构调整型)。2002年至今,公司连续被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咖啡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公司的“后谷”商标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集团公司已在全省发展咖啡种植面积27万余亩。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群众发展咖啡产业,已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成功走出一条以咖啡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其子公司——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是全国控制咖啡种植面积最大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咖啡种植经营专业性公司,下设盈江、昆明、临沧、芒市速溶厂等九个子(分)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后谷咖啡公司围绕咖啡产业,先后在云南省投资14亿元开发咖啡种植基地,建立了119个咖啡种植合作社。截至2015年底,公司共开发咖啡种植27万亩,其中德宏州22万余、临沧5万亩,带动农户6万余户30万余人。目前,公司建成5个初加工厂,具有8万吨咖啡豆年初加工能力,精深加工方面已建成目前国内最大、年产能达13000吨的速溶咖啡粉生产厂两座,占全国深加工产生产能力的近85%;并建有国内唯一冷冻干燥粉生产线。公司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及43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9000万美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8.24亿元,出口创汇2.83亿美元,缴纳税金1776万元。

7.楚雄彝族自治州

“十二五”以来,楚雄州紧紧围绕“培龙头、建基地、促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坚持把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云南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2015年,楚雄州上报省认定第十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户,新认定州级重点龙头企业47户。截至2015年底,全州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62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1户,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企业4户,省级农业“小巨人”培养企业3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有24户,2000万以上(规模以上)的112户;累计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88个,成员31万人(户),建成农业园区5个、现代农业庄园34个、家庭农场356个,已培育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全州累计有156户企业的298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有机食品认证16个,绿色食品认证1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个。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一、二、三期生产线位于楚雄经济开发区生物园区内,是集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民族药研发、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科技企业。多年来,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药科技开发总公司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国家级尖端科技的支持下,公司已获得6个有机食品批号、3个保健功能饮品生产许可(正在申报6项保健功能饮品生产许可)、2个民族药临床批件和国家专利技术60多项,其中21项已应用于核桃功能性饮料的生产。目前,公司已按GMP、HACCP标准建成了年产6万吨功能性饮料、2千吨特种食用油、3.2亿粒软胶囊、5亿粒软胶囊滴丸等5条工艺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深加工生产线。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科技”运作模式,摩尔农庄在楚雄市等地发展有机核桃基地种植,已建设3.9万亩自有核桃原料基地,首批8500亩已通过有机基地认证,5000亩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并建立了完善的原料采购质量管理体系。2013年,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聪滋”摩尔农庄饮料以及摩尔农庄核桃干果,荣获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金奖。目前,摩尔农庄已发展成为中国核桃产业十佳企业之一,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2016年,被评为“2016云南企业100强”。至“十三五”末,公司争取带动山区20万农户、90万农民增收,解决劳动就业5万人。

8.普洱市

近年来,普洱以庄园经济建设为抓手,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培植力度。截至2014年底,全市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05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32户、市级100户,累计完成现价总产值80.3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8.46亿元、上交税金3.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16个,全市示范社102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个、国家级示范社9个、省级示范社29个、市级示范社63个。)全市累计申报认定“三品”基地面积305万亩,累计认证过的“三品”认证企业57家(企业41家、专业合作组织6家、事业单位10家),产品175个(种植业产品161个、养殖业产品8个、加工业产品6个)。2014年,组织企业申报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4家,产品10个。截至2015年底,普洱市拥有农产品品牌419个,其中茶叶312个、咖啡49个、粮食6个、蔬菜4个,其他品牌48个。2016年,全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目前,全市已建立24家农业龙头企业“新三板”挂牌后备资源库,大唐汉方制药、龙生茶业、永吉生物、力奥饮品等10家企业已与中介机构签署挂牌辅导协议。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6年,旗下有普洱桑莱特咖啡有限公司等7家全资企业及1家合资企业——星巴克爱伲咖啡(云南)有限公司。爱伲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星巴克中国合资企业和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会员,先后获得云南省创新型企业、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龙头企业、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入选CCTV首届全国十大三农致富榜样企业、普洱市进出口业绩十佳企业。爱伲集团拥有4个牧场,总面积10万亩,其中占地3万亩的曼中田牧场,饲养优质肉牛规模达1万多头,扶持带动1400多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集团严格按照欧盟标准,在澜沧县建成全自动化屠宰加工生产线,实行工厂化管理、流水线加工,具备单班屠宰加工100头、年屠宰加工3万头肉牛的能力。爱伲集团现有曼中田庄园、倮德庄园2个咖啡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2万亩,全部实现雨林种植,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解决500多户农户的就业问题。公司现有2个脱皮脱胶湿法加工厂,每小时加工咖啡鲜果10吨;2个咖啡加工厂,年处理带壳咖啡豆3万吨、生产商品咖啡豆2.3万吨;建成1条千吨焙炒咖啡生产线。公司的带壳咖啡豆原料主要来自普洱和西双版纳、临沧、德宏、保山等周边州市,“爱伲庄园”的生咖啡豆、焙炒豆(粉)已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主要销往德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2012年2月,爱伲集团与全球最大的咖啡运营企业——美国星巴克咖啡公司签约,组建了星巴克爱伲咖啡(云南)有限公司。

(二)4个面上扶贫协作市

1.曲靖市

近年来,曲靖市先后引进联想佳沃(成都)现代农业公司、全国民营500强浙江美欣达集团旗下百奥迈斯等龙头企业,打造出了希美康、龙腾、万兴隆、播乐玫瑰、双友牧业、德康希望、阿穆尔等一批现代农业领军企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35户(国家级1户、省级75户)。其中,沾益县共有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5户、市级18户,县级30户;富源县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户、市级26户、县级6户,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3100多个,带动14万户农民增收;麒麟区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6户,带动农户10.5万户,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4600余人;宣威市扶持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4户(省级16户、曲靖市级38户),2015年完成销售收入29亿多元,实现利税3亿元。2016年上半年,曲靖全市435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农产品1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2.6亿,带动农户近60万户增收。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曲靖博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专业从事天然植物的开发和生产,现已开发的产品有万寿菊叶黄素浸膏、叶黄素晶体、叶黄素复合胶囊等多个系列。主导产品为万寿菊叶黄素浸膏,远销新加坡、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印度、美国等亚欧美国家。截至2015年,公司注册资本9991万元,总资产近8亿元,拥有11个全资子公司、3个分公司和3个研究机构,几十万亩的种植基地。公司的加工、种植基地分布于内蒙奈曼旗,云南红河州、曲靖市、文山州等地,年产万寿菊叶黄素浸膏5000多吨、辣椒红色素浸膏500吨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和万寿菊浸膏生产企业,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全国的40%。公司产业每年带动省内外10万余农户近20万人增收致富,年均为农民创收5亿多元,每年户均增收1400多元。目前,公司取得了万寿菊杂交种培育、万寿菊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烘干工艺、青贮工艺、万寿菊叶黄素浸膏萃取、虾青素浸膏萃取、叶黄素纯化等15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增强了在国内同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云南省创新型企业”“云南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2.临沧市

截至2015年末,临沧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户,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户(茶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1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73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749个,全市每一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均有多户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累计通过“三品”认证企业34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7 个,认定基地面积 557.7 万亩,认定产品6.85万吨。全市获中国驰名商标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地理商标保护产品1个,获云南省名牌产品15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0个、云南著名商标50件。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初制、精制、产品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建立10个优质茶叶基地和6个有机茶叶协会,覆盖可采摘茶园面积达5.4万亩,其中有机茶园1.08万亩、无公害茶园4.3万亩;年加工生产能力1万余吨,主要生产普洱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等系列产品。公司现拥有2座设备先进、工艺领先、管理科学严谨的茶叶加工厂。其中,双江茶厂年生产加工能力超5千吨,主要出品“勐库”普洱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及“忙波”“青岗”普洱茶;戎氏永德茶厂年生产加工能力5千吨,主要出品“木叶醇”普洱茶和CTC红碎茶。2015年,公司实现茶叶总产值达5亿多元,带动双江县13万人种植茶叶,茶农人均收入4100多元。2008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勐库”牌产品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公司亥公有机茶园基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确定为云南唯一的“有机茶生产、发展与贸易”项目示范基地;2011年,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公司“勐库”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公司荣获“中国茶业百强企业”称号。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龙润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凤庆龙润茶业有限公司为云南龙润茶业集团的下属公司,公司拥有7000多亩GAP(良好农业规范)茶园基地和3000多亩国内、国际有机茶园基地,在保山市昌宁县、临沧市凤庆县、云县和昆明市建有4大生产基地,辐射60万亩生态茶园,带动200万茶农种茶,年加工茶叶能力突破2万多吨,基本形成“企业+市场+基地”的全产业链资源布局。建有西南最大的两条CTC生产线和20条先进的茶叶生产线,拥有初制、筛分、拣剔、拼配、压制、包装及CTC七个标准清洁化生产车间。2010年,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成为云南茶企第一家通过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的企业,茶产品相继通过欧盟有机认证(ECO)、雨林联盟认证(RA)、美国有机认证(NOP)、日本农产品有机认证(JAS)、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中国有机认证(CNAS)等权威机构认证及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目前,龙润新型茶日化产品主要开发有:茶化妆品(含美容化妆品、清洁化妆品、护肤品、发用化妆品)、茶洗涤用品(含皂类、洗衣粉、洗涤剂)和茶口腔用品(含茶牙膏、茶漱口水)三大类。2015年,云南龙润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

3.丽江市

截至2016年10月,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丽江三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畜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市级龙头企业89家;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22家。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的比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升。全市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7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示范社45家;全市农业家庭农场总量达到322家,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30个,其中省级农业精品庄园2个、市级农业精品庄园11个。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丽江三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99年,总部位于丽江市永胜县工业园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示范企业、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单位、云南省创新型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逐步建立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实现了集团化经营、产业化运作。集团现有丽江三川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丽江绿鑫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丽江金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特色农产品三川火腿及三川猪肉系列产品的加工开发,生猪品种改良、仔猪繁育和特色经济林果、蔬菜的加工开发。公司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三低软性”火腿生产技术已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公司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QS认证和出口食品企业卫生注册,在国内同行业中首家建立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公司生产的三川牌火腿系列产品,以其“低盐、低亚硝酸盐、低过氧化值,软性”等内在高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立足云南,远销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并转口到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三川”商标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4.保山市

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1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桑蚕),即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171户(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户,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9户),龙头企业完成产值80多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4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78.72亿元,农业庄园实现产值36亿元。全市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277户、成员总数25万余人,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联社21户;发展市级农业庄园55个、家庭农场107户。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72家,认证产品126个,认证基地面积429万亩,产量68万多吨。保山市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是保山市唯一一家从事茧丝绸生产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购和茧丝绸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目前,公司总资产4亿多元,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利税1500万元。2008年以来,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国家级蚕桑基地建设单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100家‘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至2014年底,公司在隆阳区、施甸县发展蚕桑基地20多万亩,其中投产桑园10万亩,带动2万多农户、7万余人参与种桑养蚕。公司现已建成20组自动缫、4组丝绸生产线,年可加工鲜茧5000吨,产白厂丝670吨、绸300万米、蚕丝被2万条。公司先后与江南大学卡尔迈耶经编研究中心、云南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真丝经编设备和技术,于2010年完成了年产300万米的丝绸织造生产线建设,年可实现工业产值8000万元,形成了从种桑养蚕到丝绸织造的完整产业链,现已成为云南缫丝规模最大、产品品位最高、产业链最长的丝绸加工企业。2012年公司“利根”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3年“利根”生丝产品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2014年,公司生产生丝270吨,真丝经编绸300万米,丝绵被5000条,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三、沪滇“8+4”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水平还不够高,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显得不够充分。近年来,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农业产业化进入发展提升阶段,但也应清晰地看到,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化程度较低

在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中,除少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外,省、州(市)级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直至今天,12州市没有一个州市的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总收入总和在200亿元以上;大部分企业经营方式依然粗放,缺乏科技型、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引导,导致区域规模化程度较低。经营规模太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利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5年,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15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类企业相比,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由于这些地区普遍尚未以产业链为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尚未在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示范、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开放式的创新应用体系,导致沪滇“8+4”的省、州(市)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与自身作为龙头企业的地位不相称;且综合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不多,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缺乏参与国外竞争的能力。

(三)企业结构不合理

总体而言,各地省、州(市)级龙头企业结构不合理,仍处于种植加工企业多、流通企业少,初级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且加工、运销企业比重较低的状况。从而,又直接导致这些地区农产品加工生产总体上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规模企业少;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和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农副产品原料加工污染大和浪费多,资源综合利用少;品牌产品相对较多,有强势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较少。

(四)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

多数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普遍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且发展不均衡,龙头企业中有不少企业的辐射带动性不强,经营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也就不明显。省、州(市)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吸收配套能力较弱;区域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五)普遍存在生产资金短缺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其他类型企业在资金上更短缺、需求更迫切,但因为农村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农业企业贷款风险较高、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少、贷款贴息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吸引投资能力弱等问题,融资瓶颈长期严重阻碍着农业龙头企业的投资建设和培强做大。融资难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共性问题,又是具体问题。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短期流动资金需求量大,经营成本持续上涨,资金匮乏已成为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调研中,100%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资金周转困难,100%的企业提出需要数量不同的贷款需求。

(六) 劳动力缺乏

受近年来打工经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劳动力资源已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收入低于其他产业,因此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入其他行业,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严重不足加重了企业成本费用,给企业形成了压力。

四、发展对策建议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关键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一)龙头企业自身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

沪滇“8+4”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要把握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实现在经济新常态下和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换挡提速,不断做大做强,提升带农增收的能力,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和关键作用。

(二)加强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抓好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随着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力度的加大、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建立优质、安全的规模生产基地显得十分迫切。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等,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还应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将基地的建设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来抓,加大投入,加强基地设施建设,加强对基地、农户利益的保护以及专业生产的培训和指导,及早启动建设自己的无公害生产基地。

(三)推动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标准化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无论是建设基地、开拓市场,还是进行技术改造、新上项目,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除了靠自身的积累,更需要政府不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撑,为企业提供融资、管理、培训的服务平台,组建企业信用联盟,不断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四)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新业态

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是现代生产技术、管理要素与传统的农业农村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和创新的产物,遵循着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的创新路径,要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打破产业界限,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鲜电商、订制农业、创新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态势。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夯实农村电商发展的技术基础,完善农村仓储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建立电商产业园,增强农业新动能。

(五)坚持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企业自身与合作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利益分配和基地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协调服务的作用。利益联结机制是龙头企业和农户联系的纽带,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要大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深度融合,采取建立风险准备金、保护价收购、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六)改善金融服务

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公共支出对龙头企业融资的杠杆作用;通过对金融机制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提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切实破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题;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对龙头企业使用贷款的指导。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允许农业龙头企业以知识产权、商标等开展抵押贷款,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专业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

(七)推进企业资本经营

农业部门要抓住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选择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力显著的龙头企业,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在规范改制、内部治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指导和扶持,待条件成熟时,适时将一批具备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早推入资本市场,实现在主板市场、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八)完善扶持政策

  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引导生产、带动农户、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带动、辐射和放大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各地政府要认真落实财政支持、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税收和规费优惠政策等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模式,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各项扶持政策要优先和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农业、农业新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与农民建立经营收益共享机制的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