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建言献策
调研报告
保山市加快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云南省沪滇合作促进会 时间:2017-10-10 浏览:1370
保山市加快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保山市辖隆阳、腾冲、施甸、昌宁、龙陵1区1市3县,总人口258万。施甸、龙陵、昌宁为国家扶贫重点县。
保山市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的末端,地形多样,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6℃,森林覆盖率高达65%,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加之土地肥沃,非常适合香菇等栽培食用菌的生长,发展人工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等优势,造就了农村特色产业在保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保山市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把产业区域布局与扶持发展到贫困户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山市结合本地资源、气候优势,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基础,积极引进省外资金和高新科技人才,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科技支撑等措施,大力发展以香菇为主的栽培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着力培植和壮大栽培食用菌这一增长潜力大、增收范围广、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走出一条依托庄园经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新路。本课题调研报告在分析总结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取得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农业产业化内涵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宏观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1.农业产业化概念和实质。农业产业化,又称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一体化,起源于二战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时期的美国,而后被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借鉴并推广。它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核心是一体化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运作。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为基础,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为产业组织形式,择优确定农业多种经营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把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格局,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说,它是对传统农业进行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选择及特点。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我国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只有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立足市场需求,创新开发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着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才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走上农业产业化的快车道。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端于改革开放的前期,即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由于它极大地适应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在其产生以后便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又一制度创新,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实力快速增长,保障了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并呈现出工商资本加速进入、与农民联结机制不断创新等特点。
(二)现阶段我国食用菌的产业地位与发展特点
1.我国食用菌的产业地位。食用菌产业是我国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是农业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产业,也是实施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抓手。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新兴产业的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影响较大,特别是为我国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的第一大国。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全国食用菌主产县有500多个、亿元产值基地县有100多个,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800余家。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及贸易的相关人员逾3000万,商业化栽培的菌类有36类60多个品种。2014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3270万吨,总产值2258亿元,其中香菇产量700万吨,占到世界总量的95%以上。2015年,我国出口香菇数量9.74万吨,同比增长9%;出口金额14.49亿美元,平均单价为1.487万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15.1%和5.7%,已成为全球香菇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
2.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点。“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经营产业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量产值平稳增长。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七大特点:一是随着食用菌产区范围的持续扩大而使其助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二是优势基地及园区建设快速发展;三是工厂化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四是食用菌保鲜加工实现较快增长;五是市场流通主体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六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七是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显著。可以说,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在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稳定阶段。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主要采用传统农户生产、“公司+农户”生产和工厂化生产三种栽培模式。其中约有10%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这一新型模式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未来食用菌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三)云南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概要
1.云南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食用菌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构建绿色经济强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2014年,云南省实现食用菌产量达39.8万吨、产值100亿元、销售收入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24.4%和23.5%。其中,栽培食用菌产量达31.9万吨、增长32.8%;产值32亿元,增长39%,较2010年增长了4倍。至2015年,全省实现食用菌产量48.6万吨、产值120亿元、销售收入达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2%、20%和20%。其中,栽培食用菌产量达40万吨、增长25%,产值达40亿元、增长20%,食用菌产量、产值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近年来,云南食用菌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引导、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通过采取政策引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等举措,大力促进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并举发展,有力推动了食用菌产业较快发展。目前,全省食用菌产量(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枞、干巴菌、红菇、块菌、金耳等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居全国之首)、产值稳步增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以金耳、杏鲍菇、金针菇、香菇为主的地方品种栽培食用菌基地已在昆明、保山、玉溪、曲靖等地区加快建设形成,年生产规模增长10%以上。
2.云南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一批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好云南生态环境良好的种植优势,以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投入大力发展栽培食用菌,有力促进了云南栽培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增投入、建基地,引技术、抓培训,强标准、提质量,在条件相对成熟地区布局发展,土地、资本、物流、公共资源等要素得到整合利用,推动产业逐步实现园区化、规模化。在省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的带动下,一些州(市)县也安排资金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如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曲靖市马龙县、陆良县,楚雄州楚雄市,怒江州泸水县等栽培食用菌示范区。在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市场开拓多元化方面,栽培食用菌由以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过去少量品种向黑木耳、茶树菇、杏鲍菇、姬腿菇、姬松茸、白灵菇等以及人工驯化后的灵芝、金耳、羊肚菌等多品种转变。一些市场稳定、经济效益较高的食用菌品种,如香菇、木耳、茶树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体来看,云南省栽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起步晚、起点低。特别是栽培食用菌种植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落后,经济总量低、规模小,布局仍较为分散,政策投入差距太大。
二、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判断
(一)向标准化生产发展
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既省心又放心。长期以来,我国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季节性传统小农手工作坊式的栽培模式作为支撑,但这种传统家庭小作坊模式的栽培生产弊端已日渐显现,集中表现为污染严重、效率低下、标准化程度低以及传统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逐渐增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栽培食用菌产业的产业化升级。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下,标准化生产是食用菌生产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栽培食用菌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按照食用菌系列标准,以智能的生产环境、严格的生产流程来保证标准化生产,推行产地管理、生产过程、投入品管理、产品质量、标志标识、产品追溯、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的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已成为今后栽培食用菌发展的主方向。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必须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从菌种上寻找突破口,并建立产品标准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二)向集约化生产发展
与传统粗放生产方式相比,栽培食用菌的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原料来源确保产品安全,而且有利于机械化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工厂化生产相比,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具有投资相对较少、风险分散的优势。通过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大科技开发等有效举措,采用集约化生产模式,可实现栽培食用菌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同时,集约化生产包括厂地集约化、原料集约化、装袋集约化和管理集约化,未来,在高效集约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还将细分出菌种公司、培养料公司、栽培农场等,以不断加快集约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的种植效益。
(三)向工厂化生产发展
工厂化生产是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最典型的模式。从日本、韩国的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来看,食用菌生产实现了从育种、育菇、采菇到加工等全过程工厂化生产,是高效农业必然的趋势。继金针菇、杏鲍菇产业工厂化之后,我国香菇、双孢菇的生产模式也走到了传统栽培与工厂化栽培相结合的发展路口。广义的食用菌生产工厂化内涵,包括规划布局园林化、产业基地园区化、技术工艺标准化、生产模式工厂化、产品销售品牌化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化,等等。目前,我国国内不少栽培食用菌领军企业,从拌料、装瓶、搔菌和挖瓶等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建立了从培养料配制、拌料、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养菌、搔菌、催蕾、抑制、生育、出菇再到挖瓶的一整套标准化生产工艺,基本进入工厂化的初级阶段。实现工厂化生产,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工操作上的失误,并可实现一年365天、天天生产不断线。而且,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在我国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生产条件已逐渐成熟。
(四)向精深化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业结构配置上的不合理,出现了金针菇、杏鲍菇、香菇、木耳等大众菇类个别品种产能过剩的问题,亟待强化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淘汰一批低质量的食用菌生产品种,开发出一批高端、营养、健康、美味的食用菌产品,多元化、多样化地服务消费者,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已成为一种必然。将来,食用菌加工必将向即食旅游休闲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保健饮料等功能保健食品的开发方向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生产品种,着力延伸产业链,加大产业发展后劲和效益空间。
(五)向循环化方向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朝阳产业,我国食用菌产业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资源保护并行的困境。污染高、周期长、质量低,一直是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创造高效益的“老大难”问题。当前,我国食用菌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菌业生产都是用阔叶树栽培,导致阔叶树资源越来越匮乏。如何将食用菌产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有机物质多次利用,消除农林废弃物对的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这一产业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力探索一种食用菌栽培原料的多品种二次利用、最后作菌糠、补助饲料、作燃料、作肥料等资源利用新模式,最大程度地节省生产成本、减少生产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将是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
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兴起于1998年,发展壮大于2005年后,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保山市隆阳区通过招商和人才引进,组建成立了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集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及科研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的鲜香菇占全省香菇市场总量的80%以上。在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强力引领下,保山市已建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黑木耳生产基地,产品远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期间,保山市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育龙头为主线,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把栽培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了高原特色农业的新兴产业,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2015年,保山市栽培食用菌种植面积334万平方米、达到5000亩,比2010年增加283万平方米、4000亩,增长559%,年均增长45.8%;全市栽培食用菌产量达10万吨,比2010年增加9.05万吨,增长953%,年均增长60%;栽培食用菌产值达7亿元,比2010年增加6.6亿元,增长1692%,年均增长78.2%。全市栽培食用菌产量、产值分别约占云南全省的1/3和1/4。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主产区隆阳区提出,将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展光伏食用菌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最大的光伏食用菌生产基地,打造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香菇城”。截至2016年6月末,保山市共有规模化食用菌龙头企业6个、合作社42个;建立大宗交易市场35个,交易品种20多个。仅2014年,全市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3000多亩,新增种植户约1000户、新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个。但就保山市整个栽培食用菌产业而言,要实现更大的突破和飞跃,真正走上产业创新发展之路,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
(二)形成产业“三园二区”布局
多年来,保山市把栽培食用菌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产业来发展,科学规划布局,初步确立了栽培食用菌产业“三园二区”的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三园”指建成3个食用菌产业园:一是在隆阳区依托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以香菇种植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园;二是在施甸县依托云南大本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甸县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施甸县福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钢架大棚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三是在施甸县依托施甸县康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甸县海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施甸县康宏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施甸县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黑木耳种植园区。“二区”是指建成2个产业区:一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结合施甸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基础,保山市在施甸县姚关、万兴、酒房、摆郎等乡镇,大力发展香菇集约生产基地,集中扶持基地建设,做强做大施甸县的香菇产业。二是科技示范区。以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与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开发高科技、高效益、深加工食用菌产品,打造集优良品种繁育、农机现代化装备、农民培训、农业信息、质量监测、产品质量追溯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区,实现现代农业展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农民科普培训等多种功能;以施甸县康宏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为依托,开发高科技、高效益、深加工黑木耳产品,建设黑木耳科技示范区。
(三)产业化发展水平全省领先
按照“以企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户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路,保山市抓住契机,培育壮大了隆阳区富群公司、施甸县大本事公司,隆阳区金菇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施甸县康宏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亚新亚及福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从2010年至今,短短六年时间,借助隆阳区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专业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及科研为一体的高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国内最为先进的食用菌工业化自动生产线,拥有标准现代化生产车间及现代化的产品加工、保鲜设备。公司生产的主导产品为花菇、茶花菇、光面菇及桑木耳、冬木耳等,已在国内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和越南、泰国、韩国等国家建立多个经销网点。目前,公司年产值达到2多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位居云南省同行业第一。
(四)初步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近年来,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运行态势良好,为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以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的指导下,全市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初步建立了食用菌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和产品可召回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食用菌定期检测制度,严控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确保了产出品的食用安全。
四、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培育发展产业龙头
近年来,保山市通过抓项目引进,大力培育产业链核心环节,扶植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吸引效应,加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成立于2005年、坐落于施甸县的云南大本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云南省率先专业从事香菇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之一,十年来在施甸发展菇农1000多户、覆盖9个乡镇,年产食用菌600多万棒。先后被评为“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公司香菇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列为“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2010年,保山市隆阳区从山东引进资金和高层次人才成立了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年后已成为全市首家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企业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优强民营企业、云南省特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等。2015年,为促进产业高效发展,在政府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保山富群公司与福建省福能集团签订了万亩光伏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协议投资达100亿元,计划3年建设投产后,新增食用菌产值50亿元,可使当地1.5万农民增收受益。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为充分发挥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人工食用菌栽培,加快全市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2015年保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出2015年至2020年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意见提出,以规模基地、区域特色、循环利用为重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加快食用菌栽培面积、产量、质量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到2017年,发展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以上。在此引领下,各县区相继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了“扶龙头、促带动、固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措施。为使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根开花,支持公司做大做强香菇产业,隆阳区政府以成本价出让国有土地50亩,用于富群公司产品加工厂房建设,给予公司发展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公司投资的1.4亿元中,获得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达1000万余元。在此基础上,富群公司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运营机制,在汉庄镇采取土地集中流转的方式,创建了1000余亩香菇种植示范基地。
(三)发挥合作组织优势
首先,加大专业合作社发展力度。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做到“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信贷、统一交售”一条龙,扎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辐射带动5个乡镇10个行政村,并成立了香菇专业合作社6个,其中,菌棒生产合作社1个、加工合作社60余户。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共发展食用菌种植专业、菌棒生产合作社42个。仅2015年,保山市隆阳区汉庄、瓦房等6个乡镇成立了9个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96户,示范种植香菇300多亩。其次,大力引导菇农专业合作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在建立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化链条。
(四)完善产业发展机制
为促进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保山隆阳区以促进产业精准扶贫为抓手,依托富群公司制定实施了千户万亩扶贫工程,即“一站式脱贫”模式。通过建立有效的产业发展机制,增创了产业发展新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一是建立香菇产业合作社领导挂片和部门蹲点帮扶制度。配合富群公司抓好香菇产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工作,扶贫责任部门“挂包帮”责任人帮扶到户,确保一年脱贫、持续增收的目标。二是建立香菇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制定香菇产业项目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围绕扶贫干、项目围绕产业报、资金围绕产业扶”的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扶贫、农水和农业信贷等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信贷帮扶贴息额度。三是建立香菇扶贫产业村集体基金提留制度。由农业部门具体牵头,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统一模式,设立香菇扶贫产业村集体基金,基金的50%用于本村香菇产业扶持,50%用于村级公益。
(五)探索产业升级途径
保山市隆阳区在与富群公司合作过程中,共同探索出香菇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一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实施“菇+林”的资源反哺模式。政府按照每个菌棒0.08元的标准向企业收取育林基金,整合林业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原料林基地建设,初步实现了“菌林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香菇产业与林产业良性循环的路子。二是在空间资源开发方面,富群公司实施了“菇+电”千亩光伏香菇项目建设,实现了发电和收菇的综合叠加效益。千亩光伏食用菌大棚装机容量为3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4000万度,项目建成投产后,千亩光伏香菇大棚每年可实现发电收入3800多万元、种植收入达1.1亿元,同时使农户年均纯收入5.5万元以上。在不改变和破坏土质的情况下,把绿色能源发电与现代农业种植有机融合,既可实现“棚顶发电、棚内种菇”的立体开发模式,又使得土地得到高效利用。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保山隆阳区将发展光伏食用菌2万亩,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六)加强产业发展领导
为稳步推进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保山市加强产业领导,统筹兼顾,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自律、民众协同”的整体推进机制。全市成立了由供销社、农业局牵头,林业、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制定和研究决策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产业发展中各部门间的工作,全力推动产业发展。
(七)强化产业技术支撑
依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保山市组建了菌种研发供应中心,规范菌种生产与供应,以确保产业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产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大新品种研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名优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主动加强与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的联合与合作,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多样化、多层次自主研发与开发合作并存的新模式,加强产业技术研发,确保全市食用菌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的有益探索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精准脱贫扶贫
1.确立精准扶贫目标。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保山市始终把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产业精准扶贫力度,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施甸、腾冲、隆阳、昌宁等农村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菇农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家、不离土、能致富”。2016年8月,保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保山市开展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在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菇基地内实施食用菌精准扶贫到户试点300户,通过开展3个周期(每周期14个月,每周期种植两季)的试点项目建设,3年带动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主要工作措施包括:构建公司+园区+贫困户产业扶贫平台,确立“一站式”扶贫目标;实行产品回购利润确保机制,搭建产业后扶平台。在推行试点项目建设的3年中,对进驻园区的贫困户给予多项政策支持。
2.建立“1+3=10”精准扶贫模式。隆阳区以政府为主导、以富群公司为龙头、以香菇产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富群公司千亩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设施、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了“1+3=10”的精准扶贫模式,扶持入驻产业园区的贫困户每户年种植食用菌面积3亩,确保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帮扶贫困户当年脱贫。2016年4月园区精准扶贫项目启动后,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要求,已分批入驻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组建成了5个生产小组开始香菇种植,并就生产效益保底订立具体合同,承诺贫困户每年按技术规范和技术员指导进行种植管理香菇3亩两季10万棒,每棒保底利润1元、不足1元的公司给予补足,每棒利润超过1元的、公司再给予超过部分10%的奖励。为保障贫困户入驻园区后的生活,公司每月给每户贫困户预支生活费2000元,并约定每季度兑付鲜菇交售收入20000元。目前首期进驻的贫困户每户已获取种植效益4.5万元,贫困户积极性高涨,产业扶贫模式已初见成效。
3.构建政企合作扶贫模式。为破解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难、增收致富难等难题,施甸县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挥香菇产业投资周期短、利润回报率高的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大本事公司,探索建立了“政企共建香菇扶贫产业园,反租到包贫困户”模式,提升产业扶贫效益,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和造血扶贫。同时,走“公司+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了“政府补助+公司帮扶+农户投劳”的投入机制和政府、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位一体”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出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技术、市场优势,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缺思路、科技素质低、产业经营能力差的问题。
4.组建贫困村香菇产业合作社。为实现香菇产业的持续增收,隆阳区统筹规划,由富群公司以园区帮扶实现脱贫、学到技术的千户返乡菇农和现有合作社菇农为骨干,三年内计划组建发展贫困村香菇产业合作社50个,菇农3000户以上,发展基地1万亩,年种植香菇2.25亿棒,实现产值22.6亿元。其中,菇农生产总值10亿元,实现收益3亿元,户均10万元。目前,隆阳区政府已将富群公司原辐射带动的6个香菇生产专业合作社列为了精准扶贫示范合作社,为今后三年组建50个精准扶贫合作社和辐射带动10000亩基地探索路子、获取经验。
5.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2个乡,现共有布朗族人口1160户5000多人,木老元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0户1545人,摆榔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9户1690人,是全县布朗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也是全县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本着“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群众自愿,政策扶持,精准扶贫”的原则,施甸县以大本事公司、康宏公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福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建档立卡农户扶贫为目标,分别在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引导建档立卡农户试点种植食用菌60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力争在3—5年内实现带动5000户贫困户脱贫并形成示范。为破解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创业没本钱”的难题,施甸县通过大本事公司以信用担保,为每个入驻大本事食用菌种植园区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6%的利率政府贴息5%、公司承担1%。截至2016年末,施甸县已有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入驻大本事食用菌种植园。
(二)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促进菇农增收致富
1.创新推行“六个统一”。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保山市食用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如施甸县大本事公司、隆阳区富群科技公司等,采取这一模式,创新实行“统一菌种供应、统一原料利用、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打造”的“六个统一”,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即可入园。同时,还建立了每棒利润不低于1元的最低收购保护价机制。龙头企业还对进入园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统一培训,并由技术人员一对一“手把手”技术辅导。通过培训,入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科技种植能力、产品管理能力和产品经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入园贫困人口逐渐转变为产业工人,为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了内生动力。
2.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施甸县引进的云南大本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园区发展模式,拉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初步实现了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截至2016年6月,流转土地近1100余亩,建设种植大棚1200多棚,种植食用菌600万棒,覆盖施甸县9个乡镇1000余户,增加就业岗位500多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净收入近1200万元。下一步,大本事食用菌产业园计划建成园区面积2000亩,年产5000万棒、6.1万吨鲜菇的食用菌出口基地。目前,施甸县已有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大本事”食用菌种植园区,2017年年内将使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按计划,到2018年将完成扶持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香菇产业园区的目标,切实帮助贫困群众从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公司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标准化种植大棚、生活用房等基础设施、优质菌棒、技术和销售服务,农户只需付出劳力即可入园发展。
3.打造“香菇产业千亩万户精准扶贫”新模式。2010年以来,保山隆阳区与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政企合作机制,5年来吸纳本地农民工从事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及产品加工600余人,长年从事香菇出菇基地生产1600余人,农民工人均年劳动收益2.5万元,年总收益达2950万元。2015年,公司辐射带动5个乡镇10个行政村成立香菇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香菇种植基地138亩,吸纳种植户60余户,年亩产值达12万元以上,亩均效益达3.5万元以上,打造出“香菇产业千亩万户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解决菇农的后顾之忧,富群公司在发展中创新利益联动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在解决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以及香菇销路问题的同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市场增值二次分配,强化龙头企业对产品回收、市场开拓的带动作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让菇农吃下“定心丸”,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
六、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扶持不足
目前,除保山市供销社先后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争取到1000多万项目扶持资金外,保山市各级政府还没有出台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没有安排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只是在农业层面,保山市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贴息2个百分点,扶持10家农业龙头企业,助推全市现代农业规模发展。从投入上看,与传统产业相比,由于政府财政对栽培食用菌产业的资金投入缺失,导致一些技术攻关无法开展;而从政策上看,尽管保山市出台了食用菌产业优惠政策,但总体上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仍不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存在食用菌生产的园区土地设施、水电、绿色通道、财政扶持、标准园建设、良种繁育、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支持不够的问题。当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产业扶贫的新要求,既要抓住重点问题集中攻坚,又要从政策机制层面着手破题、提供保障。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增长潜力巨大、产业扶贫效果显著,要站在精准扶贫战略的高度,站在保山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制定出含金量高的政策,实施一系列重大行动,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措施,充分释放这一产业发展的活力、潜力,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点燃“助推器”,助推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完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规模大、产品新、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
(二)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市、县(区)、乡(镇)三级不少部门,对加大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认识不够,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还没有真正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与培育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还没有明确产业发展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甚至个别乡镇存在着对这一产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运用项目支持、技术培训、产业扶持、扶贫支持促进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在推进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资本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缺失,缺乏深度认知。必须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把食用菌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产业来发展,以调结构、转方式、育龙头为主线,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三)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近些年,作为保山市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富群公司狠抓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先后组建了上海农科院食用菌中试基地、企业研发中心、光伏食用菌事业部和朱蓓薇院士工作站4个研发专业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60%以上。目前,公司已经获得生产和加工10余项国家专利、研发出新品种4个,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公司成功研发出香菇单品种、周年化栽培、全天候出菇等技术,使香菇生产基本适应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公司研发的“香菇贫瘠养菌富养出菇栽培技术”,有效提高了出菇菌棒的生产成品率,还可实现爆发性出菇,与常规技术相比出菇期缩短至少40天,产量提高25%以上,基本解决了香菇工厂化出菇的难题;其中“香菇复合专用代料培养基制作技术”,解决了香菇传统生产主要以木材消耗为主的难题,可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年。为实现香菇生产的安全稳定,公司还先后研究开发了系列生产配套技术。其培养基真空对流快速冷却机,可使灭菌后培养基内温度40分钟内从100℃降至30℃,为工业化流水线作业提供了保障;螺旋式净化除尘香菇自动分拣机的投入,不仅使干香菇和鲜香菇的质量得以明显提升,还减少用工60%,每吨产品加工成本可减少300元。但从产业总体来看,与全国大多数食用菌种植地区一样,目前保山市食用菌的高质化利用不够、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初级产品太多、精深加工企业少,必须加大基础性技术研究和产业通用技术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技术不高,食用菌本土化实用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奇缺、指导力度不够、技术储备不足;试验、示范工作推广不够,综合配套技术欠完善,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技术支撑。
(四)资源供给矛盾突出
香菇、木耳等木腐型大型真菌,传统栽培一直依赖纯木料做培养基,由于毁林破坏生态,香菇大量生产受到限制。而大力发展香菇、木耳等木腐型人工食用菌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这一现实导致了食用菌栽培与森林资源及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保山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原材料主要为木屑,随着香菇栽培量的绝对增长和天然林的使用量减少,靠保山市自身林业采伐指标已难以为继,而向外地购进原材料(主要是木屑),生产成本又较为高昂,不仅导致原材料杂木价格上扬,而且直接导致木材资源消耗过快,不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加之栽培结束后的废菌糠也未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和处理,既影响了菇区的生态环境,又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菌林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关系今后保山市食用菌栽培产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的关键。
(五)产业规模尚未形成
与国内食用菌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特别是在食用菌规模化发展、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上,更是滞后。以湖北随县为例。多年来,随县致力于香菇产业发展,菇香飘香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全县香菇出口创汇达4亿美元,稳居国内首位。目前,随县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和区域性菌种生产供应基地,香菇产业产值近20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随县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2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香菇行业经营收入排名第一的上市企业。在随县,各类香菇经营公司多达100余家,其中20多家具备自营出口资质;有200多家香菇企业或个体实现电商香菇销售。随县三里岗的香菇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有大棚5000个,年产香菇1200多吨,周边村民90%的收入来自香菇,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但可以预见的是,受制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因素,我国沿海地区食用菌重点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大幅下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正从东部向西部逐渐转移,这将是保山市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七、加快保山市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后发合力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走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之路,是保山市现代农业和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理念。一是在产业投入上,建议保山市、县(区)两级政府,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并有力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专项资金实行统一预算和分类安排,每年度的专项资金预算以上年专项资金预算额度为基数,保持每年按20%以上的比例逐年递增。重点支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贡献突出的食用菌产业龙头项目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及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在政策实施上,要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以政策突破带动机制建立,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本地,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经济实体,大力进行食用菌产业化开发;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相关税收、财政贴息等激励政策。
2.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改善发展环境,重在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打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重商亲商的社会环境,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发展环境。要在云南省政府《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保山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指引下,进一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工商行政部门在注册登记时要继续执行省、市相关优惠政策,免收登记费用;税务部门对纳税人交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要按照减免税规定程序予以减免;电力部门对食用菌生产用电,要按农用电价收取;交通部门对整车装载新鲜食用菌的车辆,要实行绿色放行;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审批食用菌企业占地手续,并对合法的食用菌工厂用地给予保护。此外,林业、水利、质监、商贸、环保、供销、旅游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能,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3.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组建专业机构的同时,进一步积极发动各级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的社会力量,参与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现代食用菌的积极作用,推进示范社建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大力引进中高级人才服务食用菌产业,积极建立食用菌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不断完善市、县、乡、村的四级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完善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培训阵地,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广大菇农的科学种养水平。
(二)科学进行产业规划,推进集约高效发展
1.优化产业规划布局。保山市及相关县区应不断总结种植经验,根据食用菌种类、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现状、技术优势等特点,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认真优化食用菌种植产业、区域、品种的布局,进一步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依托区域食用菌企业,因地制宜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细化目标任务,确立重点发展品种,做到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项目扶持与社会融资相结合,切实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地方高原特色农业进行规划落实。要坚持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原则,逐步建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标准化园区。积极发展食用菌重点品种,可探索建立“数村一品”或“一乡(镇)一品”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食用菌特色种植产业多点开花的格局,充分发挥规模集聚的效益。
2.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近年来,虽然香菇鲜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香菇产业却受制于不能周年生产出菇和季节性对品质的改变等因素,产业化发展受到阻碍,而保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的天然温床,通过保山富群公司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保山市的隆阳区和施甸县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不靠任何大型设施实现香菇单品种周年生产全天候出菇的最佳区域,发展香菇栽培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当前,食用菌产业正处于由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产业升级正朝着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而产业升级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新的生产方式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盈利及可持续发展。在食用菌行业内,产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特征是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布局趋于集中、园区增加;食用菌原料种类多、利用率高;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要瞄准食用菌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构建产学研销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体系。要适应农业观光采摘、生态农业旅游等现代休闲农业的兴起,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食用菌跨界发展,走“食用菌+休闲农业”的新型产业之路。可探索在食用菌重点产区隆阳区、旅游优势区腾冲市等,发展一批有特色和有主题的食用菌休闲文化体验园区,探索建立集香菇种植、加工、贸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逐步完善和拉长食用菌产业链,增强食用菌产业链的增值效益,使之在产业精准扶贫、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3.加快培育新型主体。目前,保山市食用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步伐加快,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新突破,必须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力度,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理念,狠抓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实施扶持等办法,逐步建成一批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坚持走“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模式,鼓励引导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组织成立食用菌产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技术指导、种植品种选择、产品收购、市场营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的引导和规范管理,完善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成果转化,组织引导农村集体依法、有序流转土地,因地制宜地重点打造一批食用菌种植基地。科技、供销、农业等部门,要主动加强协作,为涉菌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提供更优质服务。
(三)强化要素支撑作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1.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基础,食用菌产业升级中必须重视技术开发。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产业整体质效。企业食用菌技术升级的着力点,应围绕加大研发、强化创新进行,积极与省内外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在菌种选育,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机械化安全高效栽培,深加工工艺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要加大菌种创制,积极研发并推广食用菌替代原料,实现资源循环节约利用。要依托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适合工厂化香菇生产的香菇新品种,探索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三级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优化制种和供应模式。
2.重视人才引培。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当前,保山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就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绿色安全为宗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促进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而支撑这些,都必须依靠产业人才。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加快发展,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没有人才,产业无法发展。引进一个人才,甚至可带动一个产业、一方经济。保山市隆阳区引进中国香菇协会副会长、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黄伟博士成立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有力证明。当务之急是,要着眼于食用菌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实施相关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机制体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培,初步建立起具有保山特色的食用菌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根据食用菌特别是香菇生产的实际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引进食用菌研发人才,建立科研基地,使他们在推动品种更新的同时,致力于食用菌生产技术的传播,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有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建议在保山技师学院开设与食用菌相关的专业,在相关县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涉菌农民培训班,力争打造一支支撑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结构合理、规模适应的人才队伍。
3.突出融资帮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已成为制约保山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政府要把帮助龙头企业解决难题作为重要责任,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等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指导帮扶,强化银企对接,用活金融工具,吸引股权投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要围绕已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利用产业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四)实施四化联动战略,大力促进产业发展
1.标准化生产。在稳步扩大全市栽培食用菌生产规模的同时,要坚持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制定和完善食用菌产品标准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开展香菇、金针菇、杏鲍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从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健全管理体系、控制生产过程、创新产销机制、严格投入品管理、完善监测体系、产品质量、标志标识、产品追溯、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入手,强化栽培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起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并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要在食用菌主要生产地区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广食用菌主栽品种,严格遵循生产技术规程。要加大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的力度,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要发挥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2.质量化发展。重点是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完善检验监测体系。保山市食用菌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以质量化发展为重要抓手,把食用菌当作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加以推进。要加快制订并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投入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制度,有效保障食用菌生产、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工作。健全市、县、乡镇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建立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和可能危害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用菌产品,在现有基础上,新建若干个上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
3.品牌化转型。栽培食用菌是保山市的新兴优势产业,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点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食用菌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做深做精食用菌特色产业。积极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食用菌产业经济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食用菌深加工开发,着眼于从香菇文化、形象规划、品牌经营和品牌竞争等方面入手,打造保山食用菌特色食品品牌,实现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的有机对接。
4.生态化路径。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是缓解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矛盾的根本抓手。就是要以可持续、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严禁以牺牲林业资源为代价换取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一是要着力破解食用菌生产原料紧张的难题。改变以往单纯追求种植规模数量的弊端,在不断提升质量标准上狠下工夫,强化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的支撑作用,提高食用菌产业的集约发展水平和原材料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提高废弃菌糠料二次利用比例,努力把食用菌原料“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地避免原料浪费。二是要加大培植速丰产林的力度。林业部门要认真制定速丰产林种植规划,积极引导食用菌企业与农户开展股份制造林,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选择生物量大的速生树种如杨树、光皮桦等,大力推广使用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粉、菌草等新原料,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绿色路子,摆脱食用菌产业对木材的过度依赖。
(五)适应“互联网+”需求,注入产业化新动能
1.利用农业信息化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率已日益提升。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大浪潮的推动下,食用菌势头发展良好。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更新速度快、技术传播快、民众需求多,利用信息化时代提供的便利,积极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能够加快推动食用菌产业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进程。特别是骨干食用菌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建立智能农业监测系统,实现温室大棚信息化、智能化远程管理;大力利用信息化技术如采用二维码、条形码、射频等追溯技术,开展食用菌产品质量追溯,让消费者得到更安全的保障。
2.以电子商务平台助力市场开拓。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食用菌互联网时代迎来了发展春天,规模化的线上销售,已助力市场走出了“卖难”“买贵”的两大困境,食用菌电商占有的份额日渐扩大。要积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开展食用菌电子商务活动,大力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政府和保山食用菌行业协会等,可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筹建设立农产品电商“保山特色食用菌馆”,拉动全市食用菌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一批企业和个体网店,形成产品采购、生产加工、物流存储、客服销售、快递运送的一条龙产业链。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建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吸引区域内食用菌商户入驻。
3.建立智慧食用菌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保山市食用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必须根据食用菌工厂化需求,抢抓“互联网十农业”战略机遇,依托农业物联网技术,积极研发建立智慧食用菌生产管理系统。引进智慧农业应用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收集食用菌的实时数据,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环境的可视化、技术的傻瓜化、管理的智能化等问题,实现食用菌种植精细化管理,让生产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更加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