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企业
当前位置-首页-会员企业
创业故事
总理喜欢的巧家红糖,别让它失传
来源:云南省沪滇合作促进会 时间:2017-01-24 浏览:1152
李克强总理昭通“办”年货 花130元买下两盒巧家小碗红糖
这两天云南昭通的当地特产——巧家小碗红糖火了,因为总理李克强在昭通逛农贸市场时,在一家销售昭通红糖的摊位前,花了130元钱,向老板娘购买了2盒昭通当地特产——巧家小碗红糖。
总理买的这种特殊技艺并有着300年传承的巧家小碗红糖,去年初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却正面临灭绝的危机。
2010年,国家批准在巧家白鹤滩兴建一座世界级水电站。2012年,移民大纲第一稿完成编制。2015年,水电站环评报告获批。这是一组让人想象着经济腾飞的场面并皆大欢喜的数据,然而当另一种模式的经济腾飞了,意味着旧有模式的打破——巧家80%以上的甘蔗地将被淹没。
2015年末的隆冬,我来到了位于巧家的一个专门制作小碗红糖的村子采访,是为目睹这一非物质文化技艺是如何传承几百年的。
彼时,春节将至,金沙江上游的白鹤滩电站正紧张施工。两岸陡峭的岩壁内部早已被施工队伍开凿出大型隧道,工程车和周边乡镇的小汽车穿梭其中,用作水电站施工的隧道俨然成了交通要道。
40公里外的巧家县城周边同样繁忙,靠近江边和缓坡上的甘蔗地正迎来丰收。农民们将一捆捆甘蔗装车,运往散落各村庄的糖坊熬制红糖。公路边用白底红字写着“825米”“淹没区”等字样提醒着人们,将来,海拔825米之下的地区将被淹没,届时位于大山深处的巧家县,将呈现高峡出平湖的景观。
据《巧家县志》记载,1736年至1795年,甘蔗种植和榨红糖技术进入巧家,巧家的红糖也随着铜运古道等路线,运抵永善境内的金沙江渡口,然后乘船顺江而下。也沿着各条古驿道去往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这种俗称“碗碗糖”的红糖,选取当地优质甘蔗、采用古法熬制。犹记得,在作坊式生产的糖坊里,那熬糖的等待、煎熬和欣喜。
压榨机榨甘蔗发出的“砰砰砰”的响声,“生水”通过引流管注入牛尾灶的前两口锅,站在锅边的匠人抄起大勺,打捞随泡沫浮起的杂质。庞大的牛尾灶前窜起的火苗上,几口架起的大锅热气腾腾,锅里的泡沫不断翻滚,白色的蒸汽和香甜的甘蔗气息笼罩了整个糖坊。整个工艺流程宛如一轴绵延久远的民俗风情画卷。
巧家县高产甘蔗的土地大部分都在825米以下的河滩和台地,当地金沙江沿岸1100米高坡以下的谷地,所产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至15%之间,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糖分甘蔗区之一。不过,随着高峡出平湖景观的呈现,巧家作为滇东北甘蔗主产区、红糖主产区的地位或将成为历史。
这是一桩让人惆怅并遗憾的事。
如今,农民种植的甘蔗越来越少,行驶在蒙姑通往巧家的公路上,同车的巧家人说,大约四五年后,这条路也将被金沙江淹没。这种纯正红糖的古老手工艺也将慢慢消失呢,还是将以某种方式延续?
他们的语气里并无惋惜,带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淡然。或许只有我们这些外人,才感叹一种古老手工艺正面临灭绝,不禁感到唏嘘。
从巧家小碗糖放眼云南,曾经在2010年一年,走过了云南各地的山山水水,去拜访各地的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传人。
彼时,我所关注的这些人物,显然不属于叱咤风云的那些精英和高端人士,他们只是纵横阡陌上的野花、田埂路边的杨柳、静静走在月光里的晚归的农人。
留住些什么抑或舍弃些什么?每采访完一位非遗传承人,我都会问自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更准确的身份是农民,但他们却拥有芸芸众生不能拥有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技艺。他们中,有的是各种民间传统工艺的能工巧匠,有的是民族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是各种民俗礼仪、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有的是民族文化典籍和珍贵资料的保存者。
我采访时,众多的非物质文化传人几乎都强调:这些技艺,不是也不能是用来赚钱的。也许,就是这个功利的年代,让这些民族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行将消失。
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些非遗及传承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尴尬。很多民间艺人年事已高,生活窘迫,无退休工资,日子过得很艰难。一些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因为老艺人的去世而消亡,人亡艺绝,前景不容乐观。
而他们在农耕之余,给后人留下的绝对是每一个民族背后应该让人永远记住的厚重历史,他们把祖先的文明、文化、历史、习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下来,我们应该做的绝对不是放弃和遗忘,而是记住和传承。
从文化乃至人文意义上讲,我认为他们堪称精英。寻访中,我发现,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他们都有着很高的威望。传承人的头衔,他们觉得是荣誉,更是责任。正是这份责任,让他们始终保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承诺和坚守。
死亡便意味着消失,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但我们希望的是,属于民族灵魂的东西能保留下来,直到永远。那么,在保护与抢救之间,我们应该为这些传承人或传承人的后代做些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基。但愿那些古老的云南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像琥珀一样散发出迷人的气息,留存到现在,直到未来。
(转自彩云网)
下一篇:弥渡养殖业助力精准扶贫